
為何中國人胃癌生存率低?腸胃科專家揭秘關鍵因素
胃癌在中國、日本、韓國以及新加坡等亞洲地區發病率特別高,尤其是中國人,每年新發胃癌占到全球發病率的42-47%。在這一背景下,一項引人關注的統計資料出現在世界知名的醫學期刊《柳葉刀》上:對比中、日兩國胃癌五年生存率,中國為35.0%,而日本則高達71.4%。人們不禁要問,同樣位於亞洲,為什麼日本的生存率比中國要高一倍多?
提高胃癌治癒率 早期發現是關鍵
在日本,50%的新發胃癌患者被診斷為早期胃癌,而在中國,這一比例僅為5-10%。若能早期發現,胃癌並非不治之症。早期胃癌的存活率高達98%以上,對於那些直徑不超過5mm的微小胃癌,治癒率甚至可達100%。
紐約知名的腸胃科專家荊彤醫生,在美國有超過20年腸胃科臨床經驗。荊彤醫生說:⌈在美國發現胃癌大部分都已經是中期晚期了,早期胃癌在美國不多見。為什麼不多見呢?因為胃癌早期沒什麼症狀。如何早期發現胃癌?傳統的做法還是要定期做胃鏡。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,要定期找醫生做胃鏡檢查。⌋

胃鏡檢查能夠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腸胃問題。
即使身體沒有明顯不適或者不正常現象,腸胃科醫生建議以下人群最好做預防性胃鏡檢查:
1.家族中有胃癌或食管癌病史的人群。
2.長期吸煙或飲酒的人,因為這會增加胃食管癌的風險。
3.之前曾被診斷出胃潰瘍、胃炎或食管發炎的患者。
4.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(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)的患者。
如果出現長期胃痛、消化不良、頻繁噁心或嘔吐、吞咽困難、便血、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等,更應及早就醫。胃鏡檢查的好處不僅僅是診斷當前的疾病。它能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腸胃問題,比如胃癌或者食道癌的前期症狀。通過在早期階段進行治療,可以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。
降低胃癌發病率 預防保健竅門
1.遠離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從日常習慣做起
幽門螺旋桿菌,與胃潰瘍甚至胃癌有著不容忽視的關聯。荊彤醫生在看診過程中,發現大陸或東南亞地區的移民感染這種細菌的比例較高。預防這種細菌的感染,在日常小習慣中就能做到。

使用公筷可以有效防止幽門螺旋桿菌傳染。
a.使用公筷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。幽門螺旋桿菌具有高傳染性,主要通過共用食物方式進行傳播。在家庭聚餐或餐館用餐時,使用公筷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。
b.維持口腔衛生是另一項關鍵。幽門螺旋桿菌常常在不潔的口腔環境中找到棲息之地。因此,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如早晚刷牙和定期洗牙,實為預防此菌入侵的有效前線。
c.勤洗手。人的雙手是與外界接觸最頻繁的部位,一雙未洗淨的手可能是多達三十種以上病原體的載體。因此,養成勤洗手的習慣,尤其是餐前,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預防尤為關鍵。
2.定期體檢和胃部篩查
日本和德國非常重視國民健康篩查,並建議40歲以上人群,每年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與胃腸鏡檢查。這種做法被證實能夠提高早期胃癌的發現率。
不少中國人對這類檢查仍存有顧慮,但改變這一心態至關重要。因為,一旦出現嚴重症狀才去檢查,很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
3.餐具消毒
在日常生活中,餐具的衛生處理對於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尤為關鍵。餐具每次使用後應徹底清洗,並適當消毒。家庭環境中,日曬是一種經濟且有效的消毒方式,尤其是對於易藏汙納垢的廚房抹布。
採取積極的預防策略,從生活習慣到醫學篩查(如胃鏡檢查),這是我們目前對抗胃癌最有效的策略。在醫學領域,儘管晚期胃癌的治療手段仍有限,早期預防和檢測卻能大幅提升生存率。
考慮到中國人特定的飲食習慣和胃癌高發的特點,荊彤醫生建議中國人在40歲以後,最好開始進行胃鏡檢查,尤其當感到胃部不適時,更應提前進行檢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