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肠癌十大症狀如何早期發現?
一般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,是大腸癌發生率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。大腸癌的風險因子主要是遺傳和飲食習慣,如果親戚中有大腸癌患者,且本身又愛吃油炸、重鹹食物的話,或者曾罹患腸道發炎性疾病,就要多加注意了。
常見大腸癌症狀包含便祕或腹瀉、糞便帶血、上完大號後覺得大不乾淨、糞便變細等,但也正因如此,許多人都以為大腸癌應該要有血便、便秘、腹脹等症狀,其實有很多患者初期甚至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,幾乎都是在定期檢查被發現的,通常如果出現排便習慣異常或形狀改變、糞便帶血、體重減輕等症狀時,很可能已是大腸癌第2或第3期了。
以下10大症狀,都該懷疑有腸胃道的病灶,應該找醫生做檢查和鑑別診斷,一旦確定是大腸直腸癌,應盡早治療,治癒率較高
症狀1:排便習慣發生改變
例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或便祕。這可能是腸道腫瘤引起狹窄、不正常分泌,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、情緒壓力、其他疾病的影響,因此一旦有類似症狀,一定要探討原因。
症狀2:糞便形狀發生改變
通常指的是糞便形狀漸漸變細。雖然造成糞便變細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腸道結核、慢性大腸炎等,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了不正常的組織,而大腸腫瘤造成的腸道狹窄便是其一。此外,蔬菜纖維食物增加,糞便量會增加,而肉食主義者糞便量較少;當排便次數增加時,相對的糞便也會較細,這些情況也都需要鑑別。
症狀3:排泄黏液
腹瀉或腸炎時,常會產生一些黏液,而大腸癌和大腸瘜肉也會發生,且以黏膜狀瘜肉為多,有時大腸癌還會混雜血液。
症狀4:便血或糞便帶血
造成「便血」的原因很多,主要以良性病灶較為常見,例如痔瘡、肛裂、瘜肉、大腸發炎、大腸憩室症等。不過,出血也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,因此,民眾若出現類似症狀,別輕易自我診斷,更別因忌諱求醫而延誤確切的診斷和治療時機。,由於腫瘤慢性出血的量少又長久,糞便顏色改變不多,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,建議養成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的習慣,有助早期發現癌蹤和治療。
症狀5:裡急後重
「裡急後重」指的是有便意,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,常常想要上廁所,實際坐在馬桶上又解不太出來,這是直腸癌的常見症狀之一。不過,其他疾病如直腸炎、侵犯直腸的潰瘍性大腸炎、直腸內異物等,也會有相似的症狀,故需鑑別。
症狀6:腹痛
會引起腹痛的原因,用一本書來描述可能也說不完,而大腸直腸腫瘤即是其中一項。當腫瘤引發腹痛,通常是因為腫瘤已侵犯到腸壁外,或是已有部分腸阻塞情形。疼痛無特異性,腹痛也常不侷限於一處,因此若有慢性腹痛,都要詳細檢查。
症狀7:貧血
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,尤其是病灶位於右側大腸的患者,但是,「貧血」症狀是漸進的、容易被輕忽,臨床見過有患者血紅素下降至正常人的1/4才就診,因此耽誤早期治療的時機。另需注意的是,貧血也可能是營養不良或血液疾病所導致,在朝腸癌方向做判斷前,應先排除這些可能因素。
症狀8:食慾不振
與其他許多癌症的症狀相近,大腸直腸癌也可能引發胃口不佳、食慾不振。
症狀9:體重減輕
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體重減輕的情況並不明顯,但可因腫瘤阻塞、腹痛,導致營養攝取不良,或腫瘤轉移而使體重逐漸下降。
症狀10:腹部腫瘤
少數的大腸直腸癌會以腹部腫瘤來表現。有些是腫瘤本身太大,或轉移至其他臟器;有些則是因腸阻塞,大便堆積在腸內,導致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的病灶。
大腸癌症狀:早期幾乎沒有症狀
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,所以要早期發現只有一種方式,就是做大腸鏡。一般而言,以下4種人尤其需要做大腸鏡:
- 平常有慢性便祕或腹瀉,或是體重有不明原因下降,有抽菸習慣,喜歡吃大量紅肉、纖維質不夠,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患者。
- 根據流行病學,50歲以上是大腸癌風險比較高的族群,所以一般建議50歲以上要做一次大腸鏡。
- 假如一等親(父母親)就有大腸瘜肉、甚至有大腸癌患者,就必須提早做大腸鏡,我會建議從父母親罹患癌症或瘜肉的年齡,再往前推10年,就是該做大腸鏡檢查的時候。
- 長年患有慢性腸道發炎疾病,也會提升罹癌機率,例如克隆氏症、潰瘍性結腸炎,罹患時間超過8年或10年以上,也要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早期大腸癌、直腸癌如果治療適當,5年存活率可以超過90%,說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。多數大腸癌由大腸瘜肉發展而來,完整的大腸鏡檢查相當重要,而最普遍的則是糞便潛血檢查。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政策,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在大腸直腸癌出現症狀之前,早期診斷早期治療,有效降低癌症造成死亡的比例。
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該怎麼辦?
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,當有任何異狀時,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。 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,建議至大腸直腸外科、腸胃肝膽科、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,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,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,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。若無法做大腸鏡檢查時,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加乙狀結腸鏡檢查。
- 正常:不需作其他處理,建議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。
- 發現息肉:切除息肉,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鏡檢查追蹤。
- 發現大腸癌: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。
以下檢查的便利性和精確度都有所不同,醫師會根據年紀或家族史等等因素,評估罹癌的風險後再選擇最適合病患的檢查方式:
- 糞便潛血反應:屬於初步檢查,便利性高。
- 抽血檢查癌指數CEA:同樣也是初步檢查,便利性高。
- 大腸鏡:由於要事先禁食和灌腸,因此便利性較低,但是精準度很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