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下消化道疾病
下消化道疾病常見的有:
- 結腸息肉/癌症 (Colon Polyps/Cancer)
大腸癌是文明國家常見的疾病,在美國的發生率很高,約百分之六點五左右,佔所有癌症死亡原因第二位。雖然和其它癌症一樣大腸癌的發生原因仍不甚凊楚,但許多研究報告咸信其與高脂低纖及保久食物的攝取有關。亞洲地區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,飲食習慣逐漸西化, 大腸癌的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。大腸癌的症狀依腫瘤發生部位的不同,而有所不同。在初期或腫瘤小的時候,可以毫無症狀;也有人一開始就是以其它器官的轉移現象來表現…
(link to http://www.skh.org.tw/gi/manual/manual-21.htm)
(Link to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4%A7%E8%85%B8%E7%99%8C)
- 便秘 (Constipation)
便秘是指一種症狀,或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症候群(包含一組疾病,而非指某一種特定的疾病)。不同患者對便秘的描述也不同,最常見的是排便費力(52%)、糞便硬結(44%)、排便不盡感(34%)、排便頻率減少(33%)[1]。歐洲的發病率是17.1%,大洋洲則為15.3%。
(Link to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E%BF%E7%A7%98 )
- 克隆氏症 (Crohn’s Disease)
克隆氏症(Crohn’s disease,又稱克羅恩病)是一種炎症性胃腸病,患者的結腸、小腸或胃部會出現發炎、充血或淋巴脹大的跡象。
克隆氏症的病徵包括腹部常感不適或隆起、嚴重腹瀉、抽筋、作嘔及大便出血等,病情嚴重時腸道更會出現纖維化並收窄,使患者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。
克隆氏症一般發病年齡大約20至30歲。患者初期可以進行藥物治療,較嚴重則須切除部份腸道,更可能須於腹部進行造口手術,以人工造口進行排便。
由於克隆氏症一般會影響迴腸末端,會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,所以病人一般都同時患有維生素B12缺乏症。
(Link to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85%8B%E9%9A%86%E6%B0%8F%E7%97%87 )
-
腹瀉 (Diarrhea)
腹瀉(俗稱拉肚子)的定義是在一天之內有軟便或水便的狀況而且排便三次以上,症狀常持續好幾天而且可能因為體液流失的關係而產生脫水現象。最常見的原因為腸道感染,可能是病毒、細菌、或寄生蟲感染,也就是一般所謂的「腸胃炎」。
(Link to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5%B9%E7%80%89 )
- 大腸憩室炎 (Diverticulosis/Diverticulitis)
所謂大腸憩室,是指大腸表層凹陷造成如囊狀之結構,在西方國家較為常見,如在美國或其他已開發國家盛行率可高達十%。而造成大腸憩室的原因,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,而以後天性較多,包括年齡、腸蠕動異常、腸內壓力異常增加或食物中缺少纖維等。大腸憩室一般在四十歲以下較少見,而隨著年齡增加,發生機率也逐漸提高。在西方工業國家如北美、歐洲及澳洲,大腸憩室常發生在左側大腸, 而東方國家則常發生在右側大腸,且較少有臨床併發症。
(Link to http://www.kmuh.org.tw/www/kmcj/data/8809/4305.htm )
- 痔瘡 (Hemorrhoids)
痔瘡(Hemorrhoid)又稱痔核,是肛門內側的靜脈叢充血,有時會發生
血栓或輕度感染。通常以齒狀線為分界,發生在齒狀線之上稱為內痔,
之下稱為外痔。根據統計,文明國家中發生率50歲以上佔50%。
(Link to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97%94%E7%96%AE )
- 過敏性腸綜合症 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)
腸易激症候群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IBS),又稱過敏性腸道症候群,主要為大腸的蠕動或分泌異常引起的疾病的總稱。俗稱大腸急躁症、腸躁症、刺激性腸症候群、急躁性腸症候群、腸躁症候群等。
(Link to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A4%A7%E8%85%B8%E6%BF%80%E8%BA%81%E7%97%87 )
造口術 (Ostomy)